▲8月16日《南通日报》A1版
他一生勤求古训,师古不泥,博采众长,济世活人,孜孜不倦,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 我国著名中医药学专家、中医教育家和中医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大家,全国首届30名“国医大师”之一,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。先后研制了“益肾蠲痹丸”等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院内制剂,多次获部、省级科技奖。2015年12月因病逝世,享年98周岁。 对于72岁的朱建华而言,目前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完成父亲朱良春生前的一大遗愿——将朱老殚精竭虑、精心整理的学术集萃和临证经验集成的《朱良春全集》(共10卷)全部出版完毕。截至目前,《朱良春全集》1至7卷已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,预计明年底全部结集出版。 “父亲去世的那一年,自知时日无多,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工作,几乎是拿生命与时间赛跑。”二女儿朱建华说,父亲总是把“经验不保守,知识不带走”放在首位,无论著书还是论文,他总是自己写,自己清稿,从不假手于人。 作为朱熹第29代裔孙,朱良春学医纯属偶然。中学时,他得了肺结核,连续高热不退,身体骤然间消瘦。自此,他的心中便升腾起一个强烈的愿望:停学从医。 1938年,21岁的朱良春学成毕业,回通开设中医诊所,适逢疫病流行,他因治愈大量登革热患者享誉一方。当时,日寇侵华,国难当头,人民遭殃。朱良春认为,要打败敌人,拯救中华民族,必先壮其筋骨,强其体魄。为此,他自费办起了小型杂志《民间医药月刊》,搜集民间单方草药,汇集成册,每期二三百份,免费寄送,深受群众欢迎。 1952年,朱良春联合几位医学同仁开了南通市第一家中西医联合诊所,后扩建为南通市联合中医院,借用听诊器、显微镜等西医设备和手段,提高诊疗水平。 1956年,朱良春与同仁将联合中医院无偿捐献给了国家,成立了公立的南通市中医院,他被推选为第一任院长,任职28年。 20世纪50年代,南通市中医院名医荟萃,被评为“全国红旗单位”,朱良春对此并不满足。他思想开阔,气量恢宏,努力发掘民间祖传秘方,造福于民众,将蛇医季德胜、专治淋巴结核的陈照、专医肺脓肿的成云龙等“土郎中”请进医院,开设专科病房,帮助他们整理经验,搞研发,成就了南通市中医院“三枝花”的杏林佳话。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良春即开办了南通中医专科学校,进入中老年后,朱良春更是把培养中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天职。他通过临床传帮带,指导进修,授课,组织专题系列讲座,著书立说,以及平时的身传口授等途径,悉心培养的在国内中医界有影响的弟子就有百余人。 朱良春对虫类药潜心研究长达数十年之久。他说,虫类药具有一种生物活性,它的治疗效果比植物药要强得多,因为它含有大量的动物蛋白质、多肽类和各种酶,并含有一种灵气,是血肉有情之物。朱良春的这一研究成果为治疗当代许多肿瘤、心脑血管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。由他著述的我国首部虫类药专著《虫类药的应用》于1978年出版,后多次增订再版,填补了中药学虫类药专著的空白。在此基础上,还创制了许多有效药方,为攻克顽症痼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 2009年6月19日,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(包括民族医药)的老专家获得了“国医大师”荣誉称号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。朱良春跻身其中,并且是唯一来自设区市的中医。 2015年3月,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。朱良春率先捐资50万元,成为第一位捐款人。朱老子女也积极响应,共同捐资200万元用于博物馆建设。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,朱老把他的儿孙们都领上了中医传承之路,祖孙四代36人中有17人从事中医药工作,被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称之为“朱家军”。 这一年的12月13日22点26分,因突发急性肺栓塞,朱良春与世长辞。在去世前10个小时,他还在给两位学术传承人的论文签字,指导他们参加出师答辩。